致敬医师为助力儿科事业建设,她扎根重庆6

北京皮炎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612/9057338.html

6月17日,“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周年专题报告会上,一个身穿绣花旗袍的身影吸人眼球,难以想象的是,她竟然95岁了。而她已经在重庆生活了60多年,把自己的医生生涯都奉献给了重庆儿科事业。

▲扎根重庆60多年的儿科医生郑惠连

“30岁,我响应党的号召,援建重庆医院。”

“52岁,我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创建儿童保健科。”

“54岁,由我牵头,编写出版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一版。”

“70岁,我退而未休,坚持坐诊,每月还开展育儿知识讲座......”

讲台上的医学老专家,是重庆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她身着绣花旗袍,外穿粉色披纱,一头齐耳卷发格外精神。“如果有人再问我,愿不愿意去支援西南医疗建设,我还是会说,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郑惠连郑重说道。

现场,掌声雷动。

上海到重庆

医院

年6月,郑惠连出生在上海,家庭条件优越。从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里,让她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爱说话、爱社交、爱旗袍、爱装扮,这些从小养成的爱好,让我有了当一名艺术家的梦想。”

可后来,天真的小惠连陷入烦恼,“哥哥、姐姐相继死于小儿传染病,所以我要改学医学,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

于是,她撇下她的旗袍、梦想,于年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年,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随后,她积极投入“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在上海第医院努力工作,很快成为儿科主治医师。

年,郑惠连不到30岁。医院的领导突然找到她,“惠连,中央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医院吗?”她答:“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第二年,30岁的她,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从上海来到重庆。

来到重庆,她面临第一个难题——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医院。房屋改建、医疗设备配置、医疗人员服装采购……这一切对于这位30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行的西迁人王鸣岐曾回忆,“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从两路口到观音岩去办事,要爬多步台阶。由于在上海走惯了平路,脚上很快就打起了泡。”

“还有,语言不通、夏天闷热、远离家乡……”说起这些,郑惠连忍不住流泪。”可整个筹备组,就郑惠连一个人懂医学、了解儿科。门诊和病房的改造,病房药品的准备,甚至器材采购等,都得她来牵头操办。

仅4个月,重医院(现重庆医院)开诊,结束了医院的历史。

同事陈尔瑛说,“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整天忙得像只陀螺。但她总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忙一点、累一点都值得。”

多年后,郑惠连有机会调回上海,但她不仅没有离开重庆,还“西迁”来了爱人。

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

94岁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年,94岁的郑慧连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台上她动情地说:“钱多钱少无所谓,能够将毕生所学,帮助年轻的父母养个健康的宝贝,我就开心无比。”

是的。为了儿童的健康,她毕生竭尽全力。

▲郑惠连在给小朋友体检

年,医院希望郑惠连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变到防病。

有人打退堂鼓,做儿童保健,医院还要难。

有人干脆拒绝,儿童保健没教材,没教师,没经验……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做。

“可如果能从源头着手,减少儿童的患病率,肯定比医治一个个具体的病例更有价值。”

于是,倔强的郑慧连答应得嘎嘣脆,“干!我从‘0’开始!”此时,郑惠连已经52岁,同龄人都已进入“备休”状态。

早期开展工作很不容易。她既要负责日常临床,还要开展教学和科研。但她依然不断摸索、实践——

找方向。开展小儿遗传病、儿童营养学、儿童心理学等问题研究,科学规划出儿童保健学科发展方向。

▲郑惠连在卫生部

写教材。结合临床积累的大量经验,耗时两年,在全国率先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奠定了中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基础。

育人才。医院院长李廷玉教授、医院儿保科主任程茜等都是她的学生......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医学人才、专家队伍。

构建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一系列“组合拳”成功推动儿童保健学单独教学。

后来,重庆的婴儿死亡率、畸形率大为减少,曾经很常见的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也基本绝迹。

她高兴得像个孩子,“重庆这片热土,我没有白来;跟着共产党,我没有白过!”

“听党召唤,以国为先,告别黄浦江,拓荒大西南,你把最美的岁月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个甲子的不辍耕耘,撒下燎原火种,医德双馨泽被后代,西迁精神光照四方——赤诚爱国心。”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这样写。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话,郑慧连常挂嘴边。特别是儿童保健学科,它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要求都更高。

所以,读书时,她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整理笔记,课本翻来覆去背了好几遍,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浩瀚的医学知识。

工作后,不断阅读医学书籍、文献,运用到临床中,牵头组织编辑教材,开创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教学中,她把“学”和“干”的精髓无私传递给学生。

退休后,郑慧连25年里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的科普讲座。她说,可以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同行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游新闻记者文翰通讯员陈英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