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时代底片唤醒珍贵记忆听新华社记者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时间的切片。翻阅这样一本由多个瞬间浓缩而成的《国家记忆——新中国70年影像志》,就像被引领着穿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光隧道,展开一段充满敬意的回望之旅。

摄影属于历史。全书的第一张照片是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时光回溯到70年前,年10月1日,著名摄影家石少华把受阅的地面部队和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队定格在同一个画面中。

当时只有17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由于受阅飞机还在担负战斗值班任务,因此其中4架飞机上还挂着实弹。国庆阅兵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祖国的发展,更是寄托了每一名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本书第十篇中《大阅兵:历史的见证》一节,收录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以及年“九三阅兵”、年朱日和阅兵的影像,可谓一部短小精悍的“阅兵”史。

读懂照片,就可以读懂历史。本书照片均来自中国照片档案馆。在新闻摄影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照片档案馆每天增加馆藏新闻照片数以千计、万计。如何在这样一个浩繁的新闻图片库中梳理出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脉络,是对本书编辑的一个考验。本书从馆藏照片的内容和题材出发,分为“城乡巨变”、“经济之脉”等十二篇,充分反映了摄影作为形象语言的特点。在“大国工程”篇中,从年的成渝铁路,到年的港珠澳大桥,一座座世纪工程正是祖国发展的见证。

摄影属于生活。新闻和纪实摄影是对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客观记录。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被摄影记录下来,皆可为史。年,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几名女工在试穿“布拉吉”。从发型到衣着,都有着典型的时代铬印。但女孩子们脸上透露出来的好奇与欢喜,却足以穿越时空,打动今人。时代与时尚的变化,总是惊人的。当我们翻看到近3万名食客云集盱眙,品尝小龙虾的照片时,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普通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记录,或许是本书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年4月,上海儿童挤在一个小人书摊前阅读;年,青海的牧羊少年在山坡上、羊群旁阅读;年,公社男女青年在湖北省大箕铺公社的图书室阅读;年,上海中心大厦52层的朵云书院中,读者们“抬头看云、低头看书”。我们在阅读别人的“阅读”中感受社会的变迁。

摄影属于摄影本身。摄影本身的发展是埋藏在本书的一条暗线。我们应该感谢摄影的初心:正是摄影术的发明,让人类第一次以真实可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年10月1日,摄影家侯波和陈正青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开国大典》。从那一刻起,新华社记者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新中国成长的工作一天也不曾停止过。本书第一篇中的《乡土中国:从土地改革到新时代乡村振兴》,记录了新中国初期的面貌,十分珍贵。老一辈摄影记者拿起并不先进的摄影器材,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当中,满怀激情地为新生的共和国“塑相”。

新华社播发的通稿照片,直到80年代以前基本都是黑白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底片扫描仪的引入,新华社摄影部开始把一部分通稿照片改为彩色进行播发。在年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新华社第一次在重大报道中引入数字相机。摄影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新华社记者刘诗临年在高点用胶片相机记录了山城重庆的风貌;年,同样在重庆的摄影记者刘潺用无人机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他拍摄的重庆晨曦是过去摄影记者不敢奢望的“视角”。今天的摄影记者,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传统和技艺,而且凭借着无人机等创新技术,正在成为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多张照片,每张照片以摄影最常用的1/秒的曝光时间计算,不过七、八秒的时间。寓70年于7秒钟,这就是摄影独特的魅力吧。

手捧这样一本书,就像捧着一部时代的底片库,每个人都有可能冲洗出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

(作者:王建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9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