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闻人物追闪电的人行走城市高空,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何浩受访者供图
6、7月是摄影师罗星最忙的时候,记者和他约了好几次,最近终于见上了面。三十岁出头的罗星留着小胡须和艺术范儿的长发,他是一位行走在城市高空,“追”闪电的人。
▲罗星
▲罗星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罗星作品
高楼邂逅
和罗星聊天很“佛系”,就像他的跨界一样,让你相信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学工商管理的罗星毕业后换过很多工作,比如楼层管理、游戏公司,最后在广告公司里发挥所长。老板如他所愿让他拍照,但他觉得坐班太过枯燥,从此抱着一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辞职做起了专职摄影师。
也正是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时候,罗星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这时期的罗星认识了重庆摄影圈内一帮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摄影师。
范校长、张院长、俊熙哥……是罗星经常提到的摄影圈里的哥们,他们经常背着十几斤重的设备,攀爬在这个城市的高楼,用自己的角度记录这个城市的风光,因此,他们被称为“爬楼党”。
“有时背了10几斤设备,从负4楼爬到60几楼,垂直爬升2小时,到楼顶基本要虚脱了。”罗星告诉记者。
罗星喜欢黑云压城狂风大作的感觉,他曾看过美国西部的风暴追逐者(热爱捕捉极端天气状况产生的自然景观的人群)拍的纪录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次夏天,罗星在两路口一栋四五十层的高楼上拍照,强对流天气来袭,罗星感觉莫名的兴奋,他并没有收拾器材离开,而是用镜头记录下了电闪雷鸣下的城市。
“一道闪电划破天际,和城市天际线完美结合,有种科幻大片的感觉。”罗星说,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拍闪电。
▲闪电下的两江之城
▲闪电下的两江之城
读懂天气
在罗星看来,拍闪电很简单,只需把相机架好,用延时拍摄就行。但是怎么去判断闪电、寻找好的机位是个不断积累且辛苦的过程。
采访中,罗星给记者讲到,他不只是拍闪电本身,如果单纯地拍气象学上的闪电,在家里对着天空拍就行了,罗星说,他想记录的是极端天气和城市风光的结合。
所以,主要是那一束光下的两江之城,自然和建筑相结合的美学。
罗星说,高楼最多、视角最好的还是在渝中区,而闪电拍摄效果最好的是在晚上。为克服夜黑风高、电闪雷鸣、四处无人的恐惧,这位“佛系”摄影师经常会约上另一位拍闪电的搭档俊熙哥,和他一起爬楼。
找机位只是拍闪电的其中一步,不像我们想象的,在一栋高楼的天台度随便拍。罗星说,那种拍摄是在“找雷劈”,他们的拍摄不仅需要遮风挡雨的地方,而且现实中一扇窗户能拍摄的方向基本已经锁定,因此预判风暴的走势非常重要。
“云啷个走、风朝哪方吹、雨啷个下……”罗星的语境里,拍闪电需要读懂天气,“闪电就在一刹那,错过了方向,几十层的楼梯和一晚上的等待就白费了。”
因为对气象不熟悉,罗星曾经跑了不少冤枉路,吃了不少亏。罗星说,原来听天气预报傍晚有强对流天气,下午两三点就去爬楼等着,经常机位朝东面,闪电从西面来,或者光下暴雨不打雷。
最惨的一次,罗星连守了4个通宵,一无所获。
因为拍摄闪电,他还结识了很多气象方面的朋友,手机里和气象有关的APP让记者眼花缭乱、闻所未闻。“有的APP是关于云量的,有的是风向的,最多时候我手机里关于气象的APP有10几个,现在精简完就几个常用的。”
▲闪电下的两江之城
▲罗兴坦言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但一定尊重事实。
与“死神”擦肩
闪电也有很多种类型,最受罗星青睐的就是地闪,简而言之就是打到地上的闪电,在天地间形成一道亮光,但拍摄闪电存在一定随机性而且很危险,闪电虽然会优先命中较高位置的金属导体,但也不排除有闪电会直接命中窗口的可能。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你绝对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罗星说,年有一次在南山上的雕塑公园里的一个山洞附近拍闪电。本来从风向来判断雷云应该从南坪往渝中方向前进,但是最后闪电却往南山方向来。“毫无征兆地,一根不小的闪电径直地劈在我们面前的不远处高楼上,直线距离可能就百米左右,要是再近点,恐怕就不是被吓一跳或是耳朵被震聋那么简单了。”
从年算起,这是罗星拍闪电的第7个年头,追逐闪电的过程中拍过的照片有数千张,但是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十几个。让罗星拍得最过瘾、也最满意的是年在渝中区高楼上拍的一组闪电。
罗星说,当时江北的雷暴最集中,他迅速把机位对准江北,当晚守候了6个小时,雷暴就持续了3个小时,罗星用延时摄影拍摄了张以上的雷电下的两江之城。
图片中,30多道闪电劈下,击中了多处地面建筑,像极了科幻大片中场景。因画面震撼,这组照片在国内知名的图片社交软件上热传,受到网友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