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器材这些镜头你千万不要买镜头踩雷

镜头本质上就是玻璃产品,为什么有些可以卖到几万的价格?这里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元出头的镜头,我认为这样定价的镜头,比较符合值得讨论的范围。辟谣1:玻璃很便宜我们家窗上的玻璃很便宜,其实他们是很初级的二氧化硅晶体(此处晶体为广义上大家对结晶的称呼,玻璃是非晶体,初中还是高中的物理已经说过了),含有很多会影响光学素质的元素,最简单的是我们从玻璃的侧面观察,发现玻璃是绿色的,因为含有铁元素。其实还有很多元素的,只是这些东西完全不影响玻璃作为窗的应用,所以可以无视了。但到了精密的光学仪器,很多的这些元素是必须被除去或者控制的,从而提高的制作成本。有些东西需要被除去,有些东西必须被添加。用作镜头的玻璃,一般需要较高的折射率,从而提升光学性能,早期的玻璃通过添加铅来实现这个目标,但后来因为环保的需要而禁用了,而是用一些更贵的元素(具体是那些我也不是很清楚)来实现这个目的,进一步提高成本。玻璃的研磨的成本是很高的,倒并不是因为人工研磨(现在还使用人工研磨玻璃的镜头,不拥有巨大销量的特性),而因为玻璃本身硬度非常高,要找比它硬得多的一些特殊合金来研磨,而且这些合金也是损耗品,成本也是摆着的。当然有些很便宜的镜头使用的树脂玻璃,随便磨就可以了。镀膜,现代光学仪器都是使用多层镀膜的,设备同样杠杠的贵,技术都是专利。特殊玻璃,例如非球面镜,贵在研磨,超低色散镜片,贵在成分,萤石,其实就是氟化钙,早期用天然的,现在全部人工制造,佳能专利(不过这玩意不用在”有巨大销量“镜头上)综上所述,镜头玻璃其实很贵。辟谣2:镜头手工装嵌,人工贵除了施耐德、徕卡及原装蔡司之外(本来就不是销量巨大的镜头),几乎没有什么市面易见的镜头是使用完全手工装配的,都是先机器组装一些模块,人再将以各个模块组装起来。装镜头完全没有传说中神秘,都是依样画葫芦的。日本厂商早就将一些便宜镜头放到国外组装,所以装嵌成本不会比一般电子器材高得去哪。所以装嵌人工其实不贵。sigma在日本爱知的工厂,工人在做最后的装嵌辟谣3:虽然镜头设计需要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产量大就可以摊薄了除了我们熟悉的那个伽利略把一块凹透镜一块凸透镜叠一起就成了一个望远镜的故事外,镜头的设计从来都是先经过运算的,曲度是多少的玻璃产生怎样的折射,怎么叠,距离多少,产生什么成像,都是完全靠算的。以前是人算,现在是电脑算,但依然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现代镜头的结构远比以前的复杂,设计一个出来需要投入的钱可是以百万人民币为基本单位的,所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容易和便宜。所以一个镜头结构设计出来之后,是可以申请专利的,受到保护的。而镜头的产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大,毕竟不是IPHONE,今年5月23日,算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佳能宣布EF镜头累计生产数达到万支。这可是一辈子的所有型号的量啊,都够不上IPHONE4S的销量吧(其实我不知道卖了多少的,哈哈)喂喂,在说你们很贵呢,我再说一说我对那些真正贵价镜头的看法,我将它们定义在至数百万吧。前面大家已经了解一个事实了,就是再怎么量产的镜头,其实量都是非常小的。如果你手上有个稍微值钱一点的镜头,不妨看看他们的镜头编号,你会发现他们的生产数量基本都是以万为单位的(宾得、索尼),厉害点的就以十万为单位(佳能、尼康)。这就足以说明,越稀有的镜头(而不一定是光学素质越好的镜头),能平摊设计、生产、流通中的成本的能力就越低,价格就越高。所以普通消费者咬咬牙上个便宜红圈还是可以的,但让你买个.2或者是来套徕卡,大部分人就承担不起了。在摄影器材上,应该说是在几乎所有消费品的顶端领域,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元钱三分货就是这样来的,就更不用说企业本身的营销、市场定位因素等等了(这些我不讨论,因为不涉及技术、生产成本本身)有这样一个传说,为了使玻璃获得最好的状态,徕卡在烧制的最后冷却步骤,以一小时降一摄氏度的方式进行温控,以玻璃的熔点大约是度左右算,使镜片完全冷却,需要大概2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传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几乎没有渠道知道工程师们为了追求极致的光学素质究竟有多丧心病狂。加上德国蓝领吓死人的工资单,或者那些动则两三万的镜头也就情有可原了。在此再次强调,现在再怎么好的镜头,其实都很少有手工研磨的了。在机器不发达的年代,大师很重要,但现在的机械技术早就超过人手精度太多了,就像你以前还听过国际象棋大师和电脑比赛的故事,现在?哪个大师还出来丢脸啊。倒是手工装嵌还是大行其道的,这倒不是为了提高精度,前面说过了,手板眼见功夫哪里的工人都能胜任,纯粹为了省钱。搞一个动装镜头的机械臂可比请真人贵太多了。宾得在越南装的公主镜头和之前日产的一点区别都米有,成本省了价钱还涨(贱!)还有就是所有的sony蔡司都是madeinjapan的,其实就是福冈光学,和福伦达一条线出来的,所以为什么比德蔡便宜(要是德蔡能自动对焦,你以为会卖多少钱?)当然了,还有一些镜头超越我的讨论能力的,像大画幅镜头,甚至是一些变态的镜头,那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惜工本。1.索尼FE24-70mmF4这支售价元左右的蔡司镜头,很多人称之为蔡司之耻。也是在网上被喷的很多的镜头,对比入门套机的28-70或者网红新贵28-.8,它的性价比简直低的让人难以接受,然而当时依旧有很多人冲着恒定光圈和蔡司小蓝标购入了这支镜头,但是买后后悔的人也是十分的多。不过唯一可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做工还是很舒服的,但是在入门28-70只要元的售价面前,实在是毫无可比性,他们差的广角价格,完全可以再买一支适马.4还有剩下很多。更何况在同售价的情况下,还有网红镜头28-75这支性价比极高的镜头。所以若是对这支镜头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可以放心的选择其他方案,或者去咸鱼找已经上当了的朋友们,兴许可以捡到性价比不错的。索尼FE24-70F42.索尼FE50F1.8说到.8大家普遍最认可的就是佳能的.8小痰盂,以其超低的售价和不错的画质成为了佳能用户人手一支的镜头,然而作为大法用户,对小痰盂也是甚是想念。这支E口.8使用的是过时的DC对焦马达,对焦速度十分感人,暗光条件甚至无法成功对焦。在画质上也只能说表现平平,价格却是小痰盂的2倍多。如果需要这个大光圈,大可以选择适马的.4或者蔡司.8作为替代,适马.4稍微只贵了一点,但是在画质和锐度对焦上基本可以完胜这支老爷对焦镜头。蔡司的.8作为索尼用户标配也是还可以,只是价格稍贵。若是追求性价比的话,也可以转接小痰盂。之前使用适马的MC-11转接环尝试过一次,无论在还是A73上对焦体验都十分爽快,眼控追踪十分灵敏。索尼FE.8l3.索尼E.8OSS这是一只APS-C镜头,相比前一只镜头来说可能要好了很多,多了防抖,在残副机身上对焦体验也还可以。只是无奈价格还是太高了,在各方面表现平庸的情况下,还有不低的价格。在适马和转接环面前也显得毫无竞争力,不过买它倒也算不上是上当,只能说平庸吧。索尼E.8L4.索尼E.8饼干头作为一支轻便的饼干头,旅拍和视频便是最大的诉求。在APC上16mm焦距等效24mm算是一个广角,作为单一挂机的旅拍镜头有点无力,只能拍广角,在拍摄人文类题材就不如28和35mm那么舒服。在视频性能上,它的对焦可用性不高,在上经常出现跑焦现象,并不如其他诸如16-35或者28F2那么靠谱。而且全开2.8光圈画质十分的肉,可用性较差。并且暗角控制的不好,虽然是廉价的饼干头,但是过低的素质注定了它只能是便宜没好货。同样焦段,还是选择索尼原厂的28F2(全画幅用户)或者适马.4(APC用户)会更为合适,别贪这点小便宜索尼E.85索尼E10-18F4残副上的超广角,这支镜头其实各方面的素材还是过的去的,不过最大的遗憾,是它真的真的太贵了,元左右的售价..要知道佳能的10-18只要元不到,虽然恒定光圈算是一个优势,不过选择超广角镜头其实残副上的F4光圈其实虚化也不明显,因此差那两档光圈对拍摄影响并不大,这个价格,选择转接会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当然也可以考虑二手,但是以全新满价格购买这支镜头,只能说是有点亏了。虽然索尼奸商给我们的选择不多,但是以将近元选择这样一支一般的镜头,的确不大划算。最后,小编再提醒一句。希望已经购入这些镜头的朋友们不要生气,其实这些镜头也并不是不可用,只是现在而言有着比他们更加好的选择。决定摄影质量的一直就不止是器材,但是对于还在观望要不要购入这些镜头的朋友,我只想说,别买!买了你就被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