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守着收音机,只为一首心爱的歌
曾几何时,电台是最重要的音乐讯息来源,而现在的网络时代,想听一首歌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实在变得太过轻易。
你是否有曾为等一首心爱的歌,而守着收音机?不论电台对于现在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依旧还有像马世芳这样认真的DJ。
“每在播音台坐定,带上耳机,‘播音中’红灯亮起,兴奋期待之情,仍会油然升起”,马世芳这个用心的听者,多年来一直不忘母亲的那句话——有没有认真,自己知道。
今天我们分享马世芳的《电台DJ这回事》。
电台DJ这回事
文
马世芳
高中时候疯魔起来听老摇滚,零用钱都拿去买了录音带。一有空就挂上耳机,栽进音乐里,对周围世界充耳不闻。有时候听得满腔感动,抬头四顾,同学各忙各的,没有人知道我耳里是多么美丽壮阔的风景。
听得多了,各种感动不断叠上去,愈来愈满,总要寻找宣泄的出口,于是拿出纸笔胡乱写起来,或者拉着邻座同学絮絮叨叨讲起摇滚进阶赏析指南。
总有说不下去的时候,便拿出随身听,按下PLAY。左右耳机一枚塞自己耳朵,一枚塞他耳朵,一边开讲:「这句说的是这个意思......你听这个鼓到这边才出来......等一下喔,吉他solo要来了......是不是超厉害!......还没完喔你再听这边这边!......」
邻座同学好脾气,不曾拒绝我强迫他塞的那半边耳机,往往在我自high不已、口沫横飞的时候,他却一脸茫然,歉然微笑,顶多勉强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评语。我呢,好像也不真的在乎他听进去了没。有个人愿意听我说一说,也就够了。
几年之后,我变成了电台DJ。那彷彿是把当年分一边耳机给邻座同学听的这个动作,放大很多很多倍。世间再也没有更棒的事情了:不但可以和千万人分享衷心喜欢的歌,一口气说个过瘾,居然还有钱可拿!
不过,毕竟和当年强迫邻座同学听歌不同:做广播,看不见另一边的表情是茫然或喜悦,更不知道另一边到底是哪些人──打从十八岁入行,这些年我从来都不知道收听率多少,节目排行第几,更不知道究竟多少人在听我放歌念叨。
关上播音室的隔音门,独自对着麦克风自说自话,只能隐隐想象对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刚刚打开收音机,正带着点儿好奇,无可无不可地听着。一旦觉得无趣,他们随时会转台他顾,永不回头。
我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维持他们的好奇,让他们舍不得转台。我曾开车听雷光夏的节目,已经到家门口,听得入迷,于是开进车库熄了火,听完节目才上楼。我希望自己的节目也能这样:不故意讨好,不关门自high,听起来舒舒服服,听完的收获却可以实实在在。
后来,我曾听一位音乐圈前辈说他有一次开车听我的节目听到入神,干脆把车停到路边,专心听完才继续上路──那是对我来说最贴心的恭维了。
真要混的话,广播或许是最好混的媒体。说说话、放放歌,哈啦一下时间就过去了。况且听众打开收音机,多半不是为了什么醍醐灌顶的启蒙之声,而是打发时间,排遣无聊。想来没有太多人会计较主持人遣词说话是否有条理,放歌是否会顺带介绍一下作品,播歌接歌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和节奏。
更别说有些电台播出曲目根本是计算机排好的,主持人连选歌权都没有,只能串串场。那又怎么样呢?这原本就不是一个宜于安身立命的职业。在台湾江河日下的媒体圈,广播主持人的待遇,尤其微薄得近乎可笑。那些知名的广播主持人,多半另有谋生门路,图的自然不是那点主持费,而是媒体影响力。
话说回来,要把广播这个媒体做细、做好,或许也最难。一切光凭声音,听者稍一恍神,就无迹无痕地过去了。
在「前网络」时代,电台是最重要的音乐讯息来源,多少青春耳朵守着收音机,就为了等一首心爱艺人的新歌。DJ就是坐在云端的神,让新歌的甘露普降凡间。
后来,网络拥有千百倍的威力,听新歌再也不用守着收音机,轻轻松松便能找到十辈子听不完的歌。广播节目若不能提供听众更独特、更扎实、更有意思的内容,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
可叹这些年,台湾娱乐媒体全面崩坏,面子里子都不要了。几年前陈升来上节目聊新专辑,提到他要去录一个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单位传来密密麻麻好几页脚本,他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都没看到「音乐」两字,不禁怀疑自己去那边到底是干嘛。
伍佰上次出专辑来上节目,我聊到关于吉他的问题,他说:马世芳你知道吗?上了这么多通告,你是唯一一个问到「吉他」这两个字的人。我简直惊骇莫名,在我心目中,伍佰应该是中文世界最知名的吉他手,影响多少孩子买了生平第一把电吉他!
十几年前开始主持「音乐五四三」,是我初次尝试在节目里邀访音乐人。他们上我的节目,多半特别高兴、特别健谈,原来他们跑宣传上通告,能够深入聊音乐、谈创作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无怪乎歌手多半视宣传期为畏途。
我发现,无论传奇巨星或是独立乐团,只要把对方作品听熟,专心问问幕前幕后的所以然,既不轻佻窥私、也不大惊小怪,他们几乎都会掏心掏肺、知无不言,听众便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流行音乐貌似小道,真要细细探究,底蕴却可以很深很深。所谓认真乐迷,就是对那底蕴有感觉,愿意「知其所以然」的人。我愿作一条通道,让我在乎的音乐人的心思,能被愿意在乎的人听见、听懂──这是我十六岁就想做的事,而今如愿以偿,不亦快哉。
(年初写给《财讯》)
看理想音频节目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本文编辑
灰灰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马世芳最新一季《听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