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mm超广角的逆袭,入手iPhone1
前言
真香定律永远逃不掉的。
作为一个日常喜欢拍照的果粉,我替换掉手头这台乞丐版iPhoneX,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超广角以及64G空间的捉襟见肘。
这段时间我刚从新西兰旅行归来,去之前就考虑到自己的奥林巴斯微单只有等效24mm广角的镜头,缺失一枚超广角对于旅行来说无疑是遗憾的,我又不想携带傻大粗的佳能5D3,顺手推舟置换掉了iPhoneX,入手了暗夜绿G的11Pro。
也是简单聊聊这部手机了,到手用了差不多一个多月了,至此,上一代15.4i9MacBookPro、iPhone11Pro以及明年要更换的AirPodsPro构成了我的新一套苹果三件套。
我的四部苹果手机包装盒合影,四年时间四部手机,也是落实了我以前黑苹果,现在真香的定律。
配件中首次出现的18WPD充电器也是算的苹果良心发现,不过苹果11Pro其实最高支持22W左右的最高功率,18W充电器还是做了低调处理。
暗夜绿主体,最显眼的当属左上角的三枚摄像头了。
暗夜绿颜色很好看,而且背部是磨砂质感的,再也不是iPhoneX系列的玻璃面板,妥妥的指纹收集器。
三枚镜头排列的区域其实是微微凸起于背部表面的,而摄像头更是突出这块区域一些,所以如果你不选择手机壳的话,那铁定是要摩擦的。
这三枚镜头的排列方式也会导致镜头之间产生卫生死角,清洁起来稍微有些麻烦。
其中超广角镜头等效全画幅13mm视角,吊打一众安卓机型18mm左右的超广角,唯二两个没有将超广角作为宣传重点的品牌,三星和苹果,前者的超广角等效好像还要广一些,接近全画幅上的12mm视角。
对比iPhoneX,两年前的旗舰机型,质感上X会更胜一筹,手感上11Pro更舒服。
X的不锈钢边框特别容易产生划痕,不知道11Pro的改进版本会不会更加耐磨一些。
老苹果用户最省心的新iPhone还原旧iPhone,这次也支持无线还原了,不过这个过程和之前我的Macbook一样,并不是特别稳定,耗费时间也比较长,希望苹果能在后续改善体验吧,建议还是用电脑备份还原更加安心和稳定一些。
简单聊聊摄像头,这颗超广角摄像头在我新西兰之旅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部分vlog素材也是它拍摄的,比如直升机狭窄的座舱内,主拍视频就是它,另外帧无裁切升格也是我手头VLOG器材中最强悍的拍摄器材,更不用说4k60帧的高规格拍摄参数以及相对于大疆口袋云台HDR表现的优异性了。
来放一些样片,实际体验中感觉到了苹果对于vlog拍摄非常重视,无论是超广角摄像头的加入,还是光学防抖的给力,以及高规格拍摄参数,甚至受持长曝光拍摄的优秀夜景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13mm超广角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么来说,大部分全画幅相机的超广角大约是16-17,恒定大光圈定焦的超广角最广是14,目前最广的是很少见的11,以及12这两个级别,但是售价都高高在上,也就是说,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你手头的iPhone11Pro和11能带来几千甚至几万镜头的拍摄体验,画质方面,发朋友圈绰绰有余。
从样片来看,傍晚的时候光线不是很好的前提下配合光学防抖和超广角自身带来的低快门安全快门也可以保证画质的稳定,不过夜景模式仅仅只能在主摄下使用,超广模式下是无法使用长曝光的夜景模式的。
仔细看细节还是有损失,不过能达到这个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了,在空气质量相当不错的南半球新西兰上空,用手机都可以拍摄出星空,这不是玩笑。
更换了iPhone11Pro后,我也更新了一些配件,也来聊聊这些我在使用中感觉还不错的配件。
手机壳
UAG防摔壳
虽然暗夜绿的背面很漂亮,裸奔不是我的信条,凸出的摄像头和脆弱的屏幕还是要多一些保护的,对于经常容易掉手机的消费者来说,一个防摔壳必不可少。
防摔壳我这次选择是UAG,虽然之前我吐槽过UAG外观的粗狂,但是防护能力是杠杠的,我这两个月使用过程中摔了无数次手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见到太过纯净的新西兰而兴奋,摔了无数次,屏幕钢化膜都摔崩了,但是手机依旧完好无损。
这次的UAG为了配合暗夜绿推出了透明和半透明壳。
UAG更新了一些设计元素,相对之前的粗狂风格细腻了一些。
针对暗夜绿的颜色,我更喜欢这款半透明壳。
可以看到UAG的边角都做了加强防护设计,特别针对边角的磕碰提升了防护。
摄像头区域也做了优化防护设计,使用了相对偏软的橡胶,高出摄像头几毫米,防护能力到位。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加强筋的设计,容易摔碎的背面玻璃防护的严严实实。
按键手感也是非常软的,不像有些手机壳那般偏硬,我之前买过不少手机壳,便宜的、贵的,都有,有些售价偏高的手机壳,按键手感不是很好,反倒是有些售价便宜的手机壳,按键手感不错。
非半透明的这款UAG,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提升防护能力的设计。
我购入的两款手机壳轮番使用。
上手效果还是不错的。
半透明外壳适合喜欢外露手机本体颜色的消费者。
这一路UAG的防护能力表现相当可以,经常旅行的话带上UAG防护壳更安心。
耐尔金透明软壳钢化膜
这是一套入门手机软壳和钢化膜组合方式,钢化膜替换使用概率比较高,而手机软壳我主要是是出于车载无线充电使用,UAG的设计导致用在车载无线充电无法很好的吸附车载无线充电器,所以我用了一套软壳替代。
钢化膜有很多品牌,但是基本上作用都是保护屏幕的,防蓝光我觉得没有必要,防窥看自己需求吧,我也是觉得没有必要,作为钢化玻膜,更多作用就是抵挡一次撞击,保护屏幕,同时不改变屏幕的色彩,这才是最关键的。
耐尔金这块钢化膜边框相对比较窄,但是依旧还是会稍微遮挡四个角,影响不大。
我也买过上的产品,产品看起来差不多,有的边框会宽一些,而且材质上相对容易比较摔碎,但是价格确实低了不少,如果你经常摔手机,总体来说使用成本还是接近的。
这款手机软壳没有什么可以聊的,就是比较简单的一款软壳,有耐尔金品牌加持,防护性对于手机软壳来说并没有,所以不要指望可以防摔,好在做工什么都还不错,清洗方面也容易,全包设计,目前使用还没看到发黄的情形。
耐尔金还有一款自带摄像头保护滑盖的手机壳,碳纤维材质,手感应该和之前我用的耐尔金iPhoneX的碳纤维手机壳一致,按照我4年苹果手机使用经历来说,镜头最多就是油渍污渍,很少会有摄像头损坏的场景发生,所以这款自带摄像头保护盖的手机壳,更多是在保护镜头不受手上油渍的侵袭。
如果你想要一些防摔能力,可以考虑透明硬壳设计,这个可以全程参考本站的善生写的配件文,不过价格都不美丽。
充电头PD快充线
虽然随机附赠了一块PD充电头,但是相信很多用户都是和我一样,恨不到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固定充电头和快充线,包含但是不局限于书房、卧室、客厅、办公室以及父母家里,省的到处带充电头,虽然普通充电器也可以充电,但是体验过快充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目前用的PD快冲头有很多,涵盖了原厂、Anker、绿联、Zendure、cike多个品牌,功率从18W-W全面覆盖,充电线也是如此,在大部分场景下,这些PD快充头和充电线表现都不错。
Anker65W多口桌面PD充电器
Anker这款四口65W充电头,同样有GaN技术支持,主要是作为桌面充电器使用。
配件方面表明这并不是方便携带出门的充电器,配合双面3M胶,主要是用于桌面等固定场所。
设计外观方面很Anker风,表面做了纹路处理,手感非常舒适,中间有一个环形指示灯。
背面标注了基本参数,四口输出,总功率65W,PD口最大功率45W,其他三口共用20W功率。
熟悉的Anker蓝配色,PD作为主打充电协议占据了45W左右的高功率,适合为PD移动电源、iPhone、Switch以及部分低功率笔记本供电,当然支持PD快充的安卓设备也是可以的。
测试的时候因为iPhone电量大约还有60%左右,激活9V档位,功率为17W左右,如果是低电量场景下可以达成21w左右高功率。
这套设备我目前主要放在办公室用,毕竟家中书房已经有了一套多口PD+A口快充。
桌面多口充电器在做的品牌有很多,除了Anker外,还推荐爱否和紫米,功率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定格在了65W,目前W多口充电器只有Anker和Zendure,W相对来说应用面比较偏少,毕竟大部分支持PD快充的设备功率基本以65W以内居多。
AnkerNano18WPD充电器
这款快充头是目前Anker最小的18WPD快充头,主打小巧,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充电头,所以如果你只想携带一个出门的话,这款充电头是不错的选择。
大小方面比用了许多年的五福一安标准充电器仅仅大一圈,这也是我推荐的理由。
功率方面只适合为手机和移动电源充电,毕竟只有18W的功率。
绿联18WPD充电器
绿联这款PD快充头,折叠后和iPhone11Pro原厂18WPD快充体积接近,但是因为没用GaN技术,充电头相对Anker的要大一些。
可折叠设计方便带出,可以圆满替代原厂PD充电头,如果你不在意充电头的体积和高功率的话,毕竟原厂充电器体积也不小了。
18W妥妥达成,也支持Switch的充电。
Anker60W双口PD充电器
这款PD充电器是我出差携带的,主要是同时为iPhone和PD移动电源充电,双口输出的时候平均输出为30W,必要的时候单口输出60W,为MacBookPro充电。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USB-A口,只能为Type-c设备供电,但是作为iPhone周边,双输出的时候,30W单口功率可以满足iPhone11Pro隐藏的22W快充参数,充电更快。
这次新西兰旅行我也带上了这款充电头,因为只带了一个多用途插座,我往往是用PD快充头快速给移动电源和手机充满电,这才休息入睡,充电效率还不错。
线缆方面,除了原厂PD充电线不推荐外,Anker、绿联、cike以及紫米的线我都比较推荐。
我目前在用的线有书房的1.8米AnkerC2L拉车线,平时出门用的Cike1.5米C2L充电线,准备丢父母家里的一根绿联C2LTPU线,客厅PD快充用的AnkerC2LTPU充电线,以及办公室用的NativeUnionC2L快充线。
当然了,以我的性格,我的数码收纳包里永远还多一根备用的快充线。
这是我之前用了很多年的Anker苹果拉车充电线,可以看到表面都出现了很深的切割痕迹,这根线一年有3个月时间跟着我在外地出差,但是几年使用下来,表面漆也没有太多磨损。
基于Anker拉车线的使用体验,Anker这款C2L快充线也没有太多问题。
1.8米长度属于超长范畴了,主要用于固定场景下的充电,日常携带1.5米就足够了。
拉车线的做工一如既往优秀,不用担心破损和掉漆。
尼龙材质的主体加工手法也很扎实,拉车线可以拉车,所以应急还可以当绳使用。
AnkerTPU、Cike小红线、以及NativeUnionC2L快充线。
三根线都自带收纳,NativeUnionC2L的收纳更方便一些。
白色TPU的最大问题在于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脏,也不容易清洁,优势在于性价比高,无论是哪个品牌。
相对之下我更喜欢尼龙材质自带收纳功能的C2L快充线。
Cike和Anker都具备凯夫拉线芯,并且通过苹果认证端子,NativeUnion和绿联也都通过了苹果的认证,具体哪款,自己可以按需求来。
移动电源
移动电源我全面推荐具备多快充协议加多口,方便现在多设备的过渡。
容量我建议在00-之间,如果你经常出差和旅游,1.5w-2w之间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很多民航是以2w位上限限制携带。
多快充协议可以满足多设备的充电需求。
我目前在用的主要是两款,紫米的紫米10号2W,以及Zendure的1款1W,两者都具备双向快充以及多口和多快充协议,具备小电流充电协议。
那么无线移动电源有没有需求呢?
这个我的建议还是看需求,我个人觉得用处不大,主要是无线充电功率被限制在了7.5W,充电速度慢,唯一优势就是少一根线,稍微方便那么一点。
拖着一根线边充边用,这种使用场景很伤电池,快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一定电量,需要用的时候拔下来就行,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在乎边充边用,毕竟手机一般2-3年就换掉了。
这个看个人需求吧,我是比较喜欢快充的。
ZendureSupermini比较小巧,容量1W也还算比较够用,支持双向PD快充,最高功率18W,一个Type-c和一个USB-A,后者支持QC3.0在内的多种快充协议。
紫米10号体积就比较大了,如果选购1.5W容量规格的话,体积厚度会缩减一些,更适合带出门。
紫米10号以及10号Pro都支持高功率输出,前者最高支持45W,更适合轻薄笔记本充电,后者最高支持65W,适合绝大多数支持PD快充的笔记本充电,但是体积上会偏大,出差多的消费者可以考虑紫米。
车载无线充电器
我自用的是iottieitap2车载无线充电器,当然自从小米加入这个市场后,小米的无线感应车载充电器也很值得入手。
为什么推荐这种自动吸附或者自动开合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很简单,就是安全。
驾驶中难免会突然产生导航的情况,如果同行有人能帮忙是最好的,没有的话,这种自动吸附或者自动开合的无线充电器能大大提升安全性。
iottieitap2是需要在手机壳或者手机背面粘一块吸附贴片的,边开导航边充电,基本可以保持缓慢增长,但是这种靠强力磁铁吸附的方式,遇上UAG这种异形防摔壳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iottie后续也有类似的无线感应车载充电器推出,不过相对小米这种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小米的高性价比确实很得人心。
这类产品支持7.5W无线快充就是OK的。
Airpods二代AirpodsPro
还有比Airpds系列更优秀的iPhone周边么?
这里的优秀指的是易用配套性,而不是单纯指功能和音质,毕竟音质上很多耳机都可以秒杀Airpods系列。
因为手头的Airpods还没用掉一年,目前还没有更换Pro的打算,毕竟还有一副Fiil的主动降噪耳机。
目前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Airpods的电池,因为容量小,频繁充电,耳机的电池预计寿命大约只有两年多,也就说两年后你手头的Airpods几乎就成了废品,这和苹果公司标榜的环保有些偏离。
用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也是无奈。
宜丽客休闲运动摄影胸包
这个包是我之前为了奥林巴斯微单购入的,主要是考虑日常扫街,可以放入奥林巴斯EM10Mark3搭配.8镜头,一个轻薄钱包,以及一个移动电源加手机,另外还有额外空间可以放下汽车钥匙。
宜丽客这个小包勉强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不过因为奥林巴斯微单采用的是复古设计,军舰头部比较大,所以塞进去鼓起来,如果是类似索尼微单那种平顶设计,那么放入一套变焦镜头组合是妥妥的。
平时背负用双肩包,这个小胸包方便简单的出门,没有双肩包一身轻。
宜丽客这个包背后两个收纳空间可以放iPhone11Pro以及数据线,如果是轻薄款移动电源也可以放这里。
写在最后
iPhone11Pro其实还算是有差异化的一台手机,比如虽然是落后安卓加上超广,但是具备13mm少见的拍摄视野,仅仅比三星略差一筹。
光学防抖和HDR以及夜景长曝表现都不错,而且夜景长曝和安卓机型算法不一样。
你最好的VLOG器材,就是手中的手机,我想这句话对于iPhone11Pro是成立的,苹果也鉴定了成为vlog最便携拍摄器材的决心。
配合IOS无敌的生态系统,拍摄vlog从拍摄到剪辑到后期一条龙。
虽然没有5G,但是5G的建设至少要2-3年才能成型。
这些周边附件,只是让iPhone11Pro更好使用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