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错误认知,是摄影人的大忌,也是你拍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bdfyy999.com/今天我要说的是摄影后期。尽管我们绝大多数摄友都是用数码相机在拍照片,但真正懂得数码摄影特性的人却不多,把专业的数码单反当作傻瓜机来用的大有人在。还有更奇葩的,有些人一辈子都没用过胶片相机,但却根深蒂固有着胶片时代的固化思维,以至于针对数码后期这件事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知:1、我前期拍得很好了,没必要做后期。2、修过的照片就不真实了,就失去摄影的意义了。3、好照片都是拍出来的,而不是修出来的。那些拍摄技术不行的人才会依靠后期。持有以上观点的人很多,因为很多影友根本不知道数码后期是什么。前期拍得好与坏,跟照片是否后期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严格地说,所有的照片都应该后期。后期是摄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你的照片只能算是半成品。前期拍得好,通过后期调整,可以让你的作品变得更好。另外,摄影后期不仅仅存在于数码时代,胶片时代也是要做后期的。摄影师通过各种暗访手段去控制照片的对比度、影调和色彩等等,这些都是后期。我们来看一张网络上模拟两位摄影界前辈大佬亚当斯和卡帕的一段对话吧。截图中的照片就是亚当斯在暗房中修图的场景。所以,别以为那些前辈大师拍的照片就不后期,别那么天真。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张照片。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摄影师的暗房工作记录。我们看到画面中主体人物是被处理成偏暗的效果,右侧铁栏杆也做了压暗处理,这是为了让画面更加均衡。再来看后面中心的建筑,如果是也处理成黑暗的效果会怎么样?建筑和右侧的栏杆以及人物就会连成一片,画面的层次感就破坏了,人物也不凸显了,所以摄影师把后面的建筑处理得灰一些。我们看到摄影师在这张底稿中做了很多的标注,哪些地方需要提亮、哪些地方需要压暗、以及调整到什么程度等等。其实所有的片子都是需要后期的,新闻纪实照片需要,人像照片需要,风光照就更需要了。只是新闻照片你不能做像素的位移。就是说照片中没有的东西,你不能添进来。原有的东西,你不能抠出去。但加一些对比度,做些锐化等的调整还是允许和必要的。再来看一张我们熟悉的作品。没看懂是什么吧?别急,你往下接着看现在明白了吧。对,这张照片就是我国著名摄影师解海龙老师拍摄的《大眼睛》,也是希望工程的一个标志性的影像作品。这张照片同样也是经过后期的。上图左侧是原片,右侧是调整之后的效果。原片上的那些勾画的线条和数字是暗房中的调整示意图。这张《大眼睛》的后期是由我国著名的暗房大师——张左老师完成的。可见,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摄影大师,也不论胶片还是数码,风光还是纪实,所有照片都是需要后期的。再有,你拍的原片未必就是真实,而后期过的照片也未必就不真实。同样的一个场景,你用相机的不同模式拍出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相机中为每一种模式设置了不同的参数组合。哪些参数?无非就是对比度、亮度、饱和度、锐化这些。其实这些原本都属于后期的范畴,只是数码时代把这些后期的工作前置化了。另外,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时间和机位,同样的拍摄模式,但不同的相机或者手机拍出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因为不同厂家通过内部算法设定的色彩模式是有差别的,有的相机/手机拍出来色彩就很艳丽,而有的相机/手机拍出来色彩就相对平淡一些。所以说即便你自己不调整,这些厂商们也帮你做了一部分后期。还有一点,不管是胶片时代的胶卷还是现在数码产品的成像元器件(cmos),它们都存在材料和技术上的局限性,都还做不到完全还原出我们眼睛看到的真实场景。比如上面的两张照片,左侧是原图,右侧是调整过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你就在现场,你用眼睛看到的效果会是原片的样子么?恐怕不会。就这张照片的曝光来说,如果以舞台上的高光为准,那么观众席上就会死黑一片。但要是以观众席曝光为准,那么舞台上的高光部分就会完全曝光过度。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曝光,就是让舞台适当曝光过度一点点,而观众席上又不是死黑一片,再通过后期把暗部提亮并适当降低一些高光,最终得到一张更接近于真实的效果。摄影后期,真的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弄虚作假。甚至在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了后期调整,照片才更接近真实呢。再者说了,我们大部分影友拍摄的照片都不是新闻类摄影,更多的都是花花草草、美丽的风光以及家人。这些拍摄题材完全属于个人创作,也没必要上纲上线的对“真实性”如此纠结。比如这张照片中的月亮,原图中也是有月亮的,只是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清晰。我是通过后期添加了现在的这个月亮。试想一下,如果用长焦镜头站在更远一点的位置拍摄,月亮是可以拍出这么大的,对吧。我当时是用手机拍的,镜头没有那么长的焦距,后期通过MIX这款修图软件做这样的处理也并不违和。再分享几组我拍过的照片,希望加深你对后期的正确理解。上面是原图,下面是调整后的效果。这个是完全按照我的理解来调整的,修出了我心目中飘的样子。手机摄影后期:学会这一手,滩涂上一片黄泥水也能变得清澈碧绿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北京路边的保洁车。调整后的效果变得更美观也更真实了。这张照片我拍摄于北京地铁内,由于是盲拍所以构图上比较仓促,后期裁切出主体人物,并处理成黑白效果。裁切出来的部分大概是原图的1/5,像素非常低,但一样很精彩。让一张随手拍的照片有了点艺术肖像的味道。记住,一张好照片的关键是你拍摄的内容是否能打动读者,至于其它的没那么重要。否则,如果内容打动不了读者,即便是你拍出1亿像素的照片,最终也只不过是电子垃圾而已。这张莲花照片前期拍摄的也是很不错,后期主要是去除了一些杂物,让画面变得更简洁,主体更突出。这张照片比较特别,原片拍摄的是RAW格式。照片拍摄于日落时分,尽管海面会反射一些天空的光线,但是明暗反差依然很大。由于RAW格式的宽容度大一些,我稍微曝光过度一点,然后再通过后期调回来。这样就可以保留照片中更多些细节并且确保更少的噪点。我后期用的软件是snapseed,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这套原本50节的课程,现在已经更新到了节,而且后续我还会继续更新。其中有不少纯免费章节,欢迎来试听。这个稳定器的拍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我随便找了一些白纸作为产品的背景,为了减少广角镜头带来的画面变形,我是通过手机的2倍长焦镜头拍摄的。后期同样用的是snapseed这款修图软件。这张风光片拍摄于川西,当时阳光很强烈,而且是逆光。我是以地面曝光为准,所以天空亮部呈现出大面积的曝光过度,后期主要是给照片替换了一个天空。摄影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有你拍摄之前的想象、你审美上的积累以及器材上的准备;在最佳时间按下快门;必要的后期处理;最后打印出片或者分享出来。后期在其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你只是按了一下快门,那你得到的只能算是一张素材。希望本文能让你对摄影后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祝愿你在今后的摄影实践中能多出好作品。感谢你的阅读,这里是,我是杨涛。欢迎你的
上一篇文章: 开课湖南第十届新闻摄影研修班招生新湖 下一篇文章: 再来一波大奖看我们镜头中强大的祖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