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至梨花风起,思念随风化雨

白癜风早期 http://m.39.net/pf/a_7508091.html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源自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习俗

踏春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最为普遍。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植树和插柳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饮食

清明饼

清明节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

各地习俗

广东

全国各地清明风俗各有不同。以广东为例,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

在广东,“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贡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忆卢永根院士

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年8月12日,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农的老校长,走完自己将近90年的璀璨人生。

卢永根院士(.12.02-.08.12)

卢院士是“家徒四壁”的百万富翁。年初,卢永根鼻子突然出血,确诊患癌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自觉时日不多,卢永根与夫人、华农教授徐雪宾商量:这些存折上的钱,都捐了,捐给华农。当年3月,老两口分两天将全部存款转入华农账户,一共元。这是华农建校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早在患病前,卢永根夫妇就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准备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阿卢说,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徐雪宾说。

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俭。作为中科院院士、老校长,卢永根夫妇只有一套连电梯都没有的老房子,直到80多岁,还得每天爬五楼上下。他们家里的摆设,则停留在上世纪:破旧的木沙发,几张破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满是书本文献的书桌上,放着用得发暗的台灯和发黄的白色座机,就连收音机也用了十几年,坏后修了再修。

卢院士家中的床

卢院士在稻田中实现教育报国。卢永根是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也是“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曾协助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他继续主持并总结该项工作,参与撰写了《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这本巨著。许多珍贵稻种,都是他和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的。

卢院士在野生稻旁

卢永根对中国农学教育的贡献也不可磨灭。-年,卢永根连续13年担任华农校长。期间他大刀阔斧,破除学校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不良风气,让不少优秀青年学者得以破格晋升,有人更是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仅29岁。人事改革力度之大曾轰动全国。

清明已至,华农校园内的卢永根雕像前,鲜花遍地。人们不会忘记。

图文来源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百度百科

排版编辑

校友服务中心陈梓瑾

责任编辑

校友会段晓陈欢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