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amp建筑摄影何惟增

何惟增

生于上海,年上海市向明中学毕业,同年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六年制),年毕业分配进六机部第九设计院(现中船九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作品内容广泛,刻意求新,多有获国家、部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高级建筑师。

年,应聘借调美国联和有限公司(BuildersFederal)任上海办事处经理,从事星级酒店(锦仓文化、商城波特曼、海伦、贵都等)的室内环境设计和施工;年应邀借调上海佳华房地产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任副总经理,负责开发浦东“龙珠广场”,兼任设计院项目设计负责人。

年涉足摄影,探索运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的形体空间,传达建筑视觉艺术的形式美。年经清华大学楼庆西先生推荐编著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建筑摄影》(第1、2、3版,住建部“十二五”、“十三五”土建类学科专业教材,加印总数达20次)。

年获《中国摄影》杂志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同年获《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年东方电视台《艺坛名流》(12)曾作“建筑师与摄影家”专题报道。上海广角摄影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

期刊论文:

洁净车间的建筑设计(与林关云、郑士明、陈正理合写)《建筑学报》,2

洁净建筑设计回顾《技术年刊》中船九院院庆三十周年专辑

装配式洁净室与洁净建筑的装配化(第一届洁净技术大会宣讲论文)

《洁净技术》期刊1,

上海物质贸易中心大厦《上海建设科技》期刊1,

上海物质贸易中心大厦入编《中国建筑四十年——建筑设计精选》同济大学出版社

介绍二款可供建筑摄影的哈苏相机《中国摄影》杂志,12

拍摄建筑《大众摄影》杂志,11

德国诺宝摇头机《中国摄影》杂志,4

漫谈建筑摄影《中国摄影》杂志,4

《楼中楼》等十四幅作品入编《首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作品集》天津大学出版社

数字相机的好伴侣《中国摄影》杂志,5

传统摄影人体验数字相机《中国摄影》杂志,6

试试用数字相机拍建筑《中国摄影》杂志,7

建筑摄影与建筑创作《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作品集》(建筑摄影理论篇)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椰树下的环球城大酒店(与朱月华合写)《建筑创作》,11

哈苏地图(标志性建筑的标志瞬间)《旅行者》,8

建筑摄影在建筑创作中的视觉传达作用《环球市场》(中国楼市)期刊,5

试试用数字一体机拍建筑《大众摄影》杂志,9

捕捉城市夜景的神秘色彩《旅行者》,3

城市空间概念与拍摄《建筑摄影》专刊,金磊主编

出版建筑摄影专著:

《建筑摄影——摄影百技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现代建筑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

《建筑摄影》(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建设》(参与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摄影》(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摄影解读——建筑师的拍摄札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建筑摄影》(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建筑设计作品选

前二十年(~)主要从事工业建筑设计,包括四川三线建设、沿海船厂和为现代科学、现代工业,特别是电子工业提供洁净基础环境的洁净建筑设计。八十年代,上海高楼大厦开始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在国防系统工作的建筑师也开始有了设计大型民用建筑的机会,对洁净建筑的研究自然终结。上海物贸中心大厦和龙珠广场是笔者民用建筑设计的两个代表作。

参与我国第一套装配式洁净室研制

洁净技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包括洁净建筑、空气净化、高纯水、高纯气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如何高质量、高速度地建造洁净室成为急待研究的课题,包括装配式洁净室的研制。

装配式洁净室的全部构配件、零部件和送风单元均实现标准化、通用化设计,由专业工厂定型生产,与传统“土建式”相比建造周期短,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年9月,原六机部九院、三机部四院、建科院、天津医疗器械厂、蚌埠绝缘材料厂等七个单位在天津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装配式洁净室,填补了我国洁净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主持邮电部厂制版洁净车间建筑设计

工程是邮电部为引进国外专项高端设备而配套建造,设计首次在国内尝试“洁净建筑装配化”的营造模式,平方米洁净车间的建造安装调试缩短为一年(,10~,10),总结论文应邀在全国第一届洁净年会(年6月)宣讲(《洁净技术》杂志)。

~组装洁净室研制及“洁净建筑装配化”推广应用

年,九院、南京晶体管厂、南京无线电机箱二厂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装配式组装洁净室,应用范围从某个生产工序扩大到整条生产线,获南京市一九八三年优秀科技成果奖。中科院成都光电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微电子学分部组装洁净室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

设计:年建成:年营业:年4月

获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个人获上海市“优秀主导”专业设计奖,项目入编《中国建筑四十年——优秀设计精选》(共个,同济大学出版社,年)。

龙珠广场

设计:年建成:年

位于浦东杨浦大桥西侧,由上海佳华房地产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投资兴建,占地平方米,地面以上由两栋等高为99.8米的24层甲级写字楼和28层公寓楼,以及带有大型采光天幕的商场裙房组成,地下2层,项目获95届上海商住楼点评活动设计金奖,入编《浦东现代化楼宇大观》(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

三,摄影事记(上)——参展参赛互动交流

《缤纷世界》入选“柯达杯”《96游上海》摄影大奖赛

《腾飞的巨龙》获八运会开幕式新闻摄影大奖赛三等奖

《聚焦陆家嘴》获《世纪风采建设之光》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

《建筑》(60幅)参与《哈苏多影像幻灯展示》

《上海建筑》何惟增摄影作品展

《瑶池仙境》获承德风光摄影大奖赛二等奖

《光染长城》获“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

《城市风光》获“柯达杯”《中国摄影》杂志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奖

获《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

“有约华视”摄影沙龙——《建筑摄影》

中国摄影论坛——建筑摄影论坛演讲嘉宾(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建筑摄影与建筑创作》(中国建筑学会年学术年会)

《建筑形体空间的视觉传播》(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郑州年会)

《光与影》(上海建筑学会摄影邀请展)

《陆家嘴二十年巨变》(组照)获上海建筑学会《印象建筑美丽上海》建筑摄影展特等奖

就器材而言,建筑摄影与其它摄影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建筑摄影的器材应该能对照片中的建筑透视形象失真予以校正。哈苏Flexbody和Arcbody均为6x6中篇幅机背取景,后背可作移轴与倾斜,属全机械式手动操作型相机。Flexbody(年推出)的镜头配用哈苏原CF及C系列镜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机身的移轴受到镜头像场角的限制,无法成为一台建筑摄影的专业相机。年推出的Arcbody的设计者放弃了与原哈苏镜头的兼容,改用专为该移轴相机设计的三支罗敦斯特镜头(f4.5/35mm、45mm、75mm),加上28mm的机身移轴量,使这台机身仅克的中篇幅移轴相机足以满足建筑摄影的移轴要求(摘自《中国摄影》杂志“介绍二款可供建筑摄影的哈苏相机”,,12)。

《缤纷世界》

首次参加影赛作品,入选“柯达杯”《96游上海》摄影大奖赛

主办:柯达(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

《腾飞的巨龙》

获八运会开幕式新闻摄影大奖赛三等奖

举办方:中国体育记者协会晚报协会

《聚焦陆家嘴》(组照)

为迎接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组委会和中国建设报共同主办《世纪风采建设之光》全国摄影大赛,《聚焦陆家嘴》获一等奖。

《哈苏多影像幻灯展示》上海图书馆报告厅

主办:瑞典哈苏公司

年3月,瑞典驻沪总领事馆举行为期一周的“瑞典来到中国”活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每天(共七天)安排两部哈苏多影像幻灯展示,幻灯展示之间安排一个专题,由中国知名的哈苏摄影师介绍他们的作品(60幅幻灯片)及创作过程。

演讲嘉宾及演讲主题:

王榕屏《西藏之行》

谢墨《人像、舞蹈》

何惟增《建筑》

王建军《开地之间(西部风光)》

孙伟忠《航拍》

靳晓芒《艺术创作》

刘建新《广告》

《上海建筑》何惟增摄影作品展

主办:上海威马专业洗印有限公司

协办:柯达(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市场部上海建筑学会

柯达公司共赞助10名摄影师在上海举办个人摄影展,展品(每人60幅、24寸)制作、展出场地均有威马专业洗印有限公司提供,主题由摄影师自定。年,浦东改革开放十周年,出于职业本能,作者选题《上海建筑》,尝试用摄影语言记录、表现上海建筑的形体空间,表现浦东改革开放十年的丰硕成果。

影展作品(部分,摄于~,柯达反转片)

《瑶池仙境》

获承德风光摄影大奖赛二等奖

举办方: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德市人民政府

《光染长城》

获“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

举办方: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

《城市风光》(加拿大温哥华,反转片)

获“柯达杯”《中国摄影》杂志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奖

评选规定,参赛者作品数量不得少于10幅(最多15幅),且须有6幅以上作品通过评委会的资格认定后才能进入预决赛。因此,这是一项对摄影师(非单一摄影作品)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影赛。作为建筑师参赛主要想通过赛事求证,从建筑师视角拍摄的作品能不能得到摄影界权威的认可。作为专题摄影,建筑摄影必须得到建筑界、摄影界的双重认可,其创作和有关学术研究才具有可持续性。

获“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

年涉足建筑摄影,同年作品首次入选摄影大赛;年作品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三等奖;年首次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文章;年作品首次在全国摄影大赛《世纪风采——建设之光》中获一等奖;年作品在《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中获金奖;摄影专著《建筑摄影》(摄影百技系列丛书)首次出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作品入选第10届国际奥地利超级巡回展;作品《瑶池仙境》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承德风光大赛中获二等奖;《上海建筑风采》(9幅)入选哈苏大型幻灯专集《璀璨中国》;《现代建筑摄影》专著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摘自《中国优秀摄影家》P36,中国摄影出版社)

选送作品三幅;:瑶池仙境(略)、山村夜色(宏村)、画里山村(宏村)。

“有约华视”摄影沙龙——《建筑摄影》

“有约华视”摄影沙龙是华视衡山数码影印中心为上海摄影人免费提供切磋技艺、交流信息的平台。年,中心总经理金琳女士为“有约华视”总策划人,每月第一个周四邀请一位专家作主题演讲和作品演示,深受摄影人喜爱。截止年5月,郑宪章、何惟增、林路、张宝安、贺思聪、郭长荣、彭懿、张桂先、施斌、金琳、徐文浩、肖为、徐滇(按演讲日期先后排名)等摄影家都走进过“华视有约”摄影沙龙。

中国摄影论坛——建筑摄影论坛

论坛策划:黄一璜布兵

论坛地点: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论坛时间:年9月

论坛嘉宾:马国馨、楼庆西、何惟增、于云天、徐健、金磊

中国建筑学会年学术年会

发言主题:建筑摄影与建筑创作

《空间中》演讲嘉宾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年(嘉俊)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

演讲主题:建筑形体空间的视觉传播——漫谈建筑摄影艺术的表现技巧

《光与影》

上海建筑学会摄影展为邀请展(九人):何惟增、胡义杰、吕恒中、马元、陶钧、邵峰、施金忠、张嗣烨、章勇(按姓氏拼音先后排序)。

作者展出主题:上海建筑、建筑文化遗产、工业建筑(中船九院设计项目)、外国建筑掠影,每个主题展板为mmⅹmm。

展出时间:,10,12——10,26展出地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大堂展厅

《陆家嘴二十年巨变》

喜迎建国七十周年上海建筑学会举办《印象建筑美丽上海》建筑摄影展(),《陆家嘴二十年巨变》(组照,6幅)获摄影展特等奖。

四,摄影事记(下)——摄影专著文稿摘录

摘自作者摄影专著

笔者年涉猎摄影,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上海美术出版社约稿撰写《建筑摄影——摄影百技丛书》,由此开始编著有关建筑摄影专著(包括高校教材,~,共七册)。本篇文稿全部摘自上述出版著作,部分插图为笔者年后拍摄,以减少与其他篇章插图重复。

1,建筑摄影概论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主体,运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视觉艺术的专题摄影。在摄影界,摄影语言主要是指用光和构图;在建筑界,建筑视觉艺术主要是指建筑的形式美,包括形体空间、尺度比例、轮廓、线形、色彩、质感等等,也就是视觉要素中的形、色、质。因此,建筑摄影可以被理解为是运用光和构图的造型艺术来表现建筑视觉艺术的形式美,当然也包括建筑环境的形式美。

摄影在传播建筑文化中的视觉传达作用

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十分重视建筑个体和周围环境的设计,但在人与建筑的实际互动中,特别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建筑师并不能做到想象的“步移景异”,也无法控制自然的光照,从而使建筑的设计视觉效果会因视角和光影的变化而差异很大。摄影则不同,我们可以按主观意愿寻找最佳视角(机位,包括航拍),也可以耐心等待光影变化中的精彩瞬间,或利用镜头的特性(拓展或压缩)改变建筑的空间,利用光影、构图的造型艺术人为营造画面气氛。总之,摄影在传播建筑文化中有其独特的视觉传达作用。

摄影“透视失真”现象剖析

建筑师在绘制一点或二点透视图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视平线”的高低位置,而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在画面中始终可以保持垂直,只有在三点透视图中,垂直线才会向上倾斜汇聚。摄影则有别于绘画,只有当相机保持水平,景物的垂直线才能在取景器中保持垂直,但此时“视平线”(机位高度)一定接近画面中心位置,不能像绘制透视图那样上下移动,这就限制了取景构图的灵活性,

常常因为拍不到建筑物的顶部而不得不仰视取景,垂直地面的线条也就向上倾斜,形成了绘画中三点透视的效果。我们把这种仅仅是因为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而形成的三点透视称为“透视失真”,处理不好会使建筑因倾斜而不稳定,处理得当却可以利用这种倾斜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因此,有时我们需要避免建筑的“透视失真”,有时又需要利用它来追求视觉冲击,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接受以绘画透视产生的视觉效果,即景物的垂直线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这是常人看待世界最常见的视角。

控制建筑“透视失真”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取景构图利用拍摄技巧来避免,也可以利用专业器材对“透视失真”进行校正,或在数字影像处理的过程中利用软件进行校正。是否需要对摄影中的“透视失真”现象进行控制完全取决于拍摄的意图,照片的用途和现场的拍摄条件。

移轴相机(镜头)简介

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界就认识到这种“透视失真”现象会影响相机在专业摄影领域中取景构图的灵活性,众多相机生产厂开始研发能对“透视失真”进行校正的移轴相机和可以直接安装在普通相机上使用的移轴镜头。

移轴相机的特点是其镜头与安装胶片的后背能通过不透光的联接体(如皮腔)进行移位或旋转来控制影像的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普通相机镜头光学系统主光轴与胶片画面中心轴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镜头影像圈的有效直径一般就按画幅平面对角线尺寸设计;而移轴相机的镜头影像圈有效直径必须比胶片画幅平面对角线尺寸更大,否则在移轴时胶片就会移位到镜头成像圈的有效直径以外,影像的边角就会出现黑影。因此,移轴相机镜头与后背间的移位量(指画幅相同的相机)是反映移轴相机移轴性能的基本数据,而镜头影像圈的有效直径能否与机身移位量相匹配则是另一项重要数据。

移轴功能使我们可以在平视取景时把胶片的平面中心相对镜头的像平面中心向上或向下移位,使镜头的焦距在能拍摄到完整建筑的前提下,把本来无法摄入画面内的建筑物顶部按构图需要移到画面合适的位置,而建筑物的垂直线在照片中始终保持垂直,避免由于仰视取景而产生透视变形。影响相机移轴功能的因素很多,但相机的移轴量、移轴量与相机画幅尺寸的比值、镜头的像场涵盖率是其中关键的三点(详见《现代建筑摄影》器材篇)。

使用软件虽然也能对透视变形进行校正,但建筑的倾斜是通过“透视”或“斜切”命令横向拉移而被校正为垂直,软件并未对建筑由此而产生的高宽比失真进行自动修正,需要操作者自己将画面向上拉移,使其控制在视觉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对控制透视失真有严格要求的专业领域,移轴相机(镜头)仍然是控制透视失真最有效的专业器材。

摄影作品风格多元化

就摄影创作而言,人们既可以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建筑,也可以在光影、构图上标新立异,抽象地表现建筑。风格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比试问题,只存在是否适合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表现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2构图的造型艺术

构图就是对被摄体进行观察,寻找能表现其视觉特征的拍摄视角(机位),运用镜头的成像特性、摄影的各种造型手段进行画面构成,形成一种有助于吸引读者视线的画面布局。作为建筑摄影,作品不但需要对摄影界,还应该对建筑界的读者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们能够从影像中获得启迪,激发对建筑视觉艺术创作的欲望,唤起对建筑形式美的更高追求。

视角(机位)

视角是画面构成的基础,它决定了被摄主体的视觉特征,主体与周围环境(包括光影)的相对关系。选择拍摄点(机位)一般需要考虑拍摄方向、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

用镜头成像特征推敲构图

镜头与人眼观察世界的最大区别是:镜头中的取景范围可以主观限定在某个界限内,把客观存在,但与主题无关的景物排除在取景之外;拍摄者可以在机位不变时通过调整镜头焦距来扩大或缩小拍摄范围,使很远、很小的物体在画面中显得很大、很清晰,或原来看上去很庞大的物体在画面中显得不太大;可以使取景器中景物的纵深透视关系得到拓展或压缩;画面中景物的景深(焦点前后影像清晰的范围)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等等。人的视觉不可能具有如此的随意性,而摄影却可以在取景构图时利用这种随意性来改变画面的构图效果。

对比手法运用

对比是摄影构图中最常用的手法,在画面中利用相互对立的视觉元素进行对比能使影像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影像如果缺少对比,画面就会显得平淡无奇,缺少感染力。建筑摄影中常用的对比手法很多,如尺度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新旧对比等等。

线形在构图中的造型作用

在建筑形、色、质的视觉要素中,点、线、面是形的重要视觉元素,而其中线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尤为突出。线的具体形式多不可数,如直线、曲线、折线、圆弧线、重复线等,直线中又可细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而同一种线条还有粗细、虚实、浓淡之分。不同的线具有不同的线形和图案的形式美,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在观察建筑、环境、光影效果时应该把被摄体的一般特征提炼成形、色、质的构图要素,寻找和发现富有表现力的各种线形,充分利用线的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来提高画面构图的艺术性。

前景和背景

要使作品具有可观赏性,构图时就不能只考虑主体建筑的视觉效果,还需要考虑出现在主体前面(前景)或后面(背景)的一些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景物,构图时能否对这些景物进行取舍,以及处理好它们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构成,是摄影构图中重要的造型手段。

影子的造型艺术

在摄影的各种造型手段中,影子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构图时试着增强一点对影子的注意力,重视一点影子的存在,学会选取那些造型优美、轮廓清晰的影子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影子就不但能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还能营造画面的气氛,提高画面的趣味性。

利用反射营造画面气氛

一般来说,表面光滑的材料都会对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有时清晰、具象,有时模糊、抽象,这主要取决于材料表面的反射特性。只要按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光线反射原理寻找到合适的机位就能拍摄到建筑实体和反射影像虚实结合的有趣画面。

人在构图中的作用

我们在绘制建筑透视图时几乎都会在画面的某一个位置画上几个人,作用之一是构图需要,作用之二是使读者通过人的尺度来感觉建筑主体的大小和环境的规模,作用之三是通过人来营造画面的环境气氛。人在建筑透视图中的三个作用应该可以在建筑摄影中予以借鉴,增加作品的生活情趣。

3光的造型艺术

摄影离不开光,但有了光却不一定能拍出好照片。光在摄影中有二个作用:一是提供照明以满足曝光,二是营造光影效果。第一个作用比较简单,因为有光就能拍摄,即使光线很暗,只要延长曝光时间还是能把景物拍摄清楚,但光的第二个作用就比较复杂,日光的照射方向、强度、色彩都会随季节、时段、气候的变化而瞬息万变,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所以,用光把景物拍摄清楚并不难(数码相机几乎都有把景物拍摄清楚的自动功能),但要真正用好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光和构图一样是摄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画面构成中有很强的造型艺术。

三张照片分别摄于同日下午5:03、5:53、6:08,雨雪阴天的天空漫射光色温高(约°K),影像色彩偏冷,随着天空慢慢放晴,光线色温渐渐升高,一旦开阳,日落的阳光色温瞬间降低(约°K),影像色彩也瞬间失真变暖色。这种颜色失真也许在某些需要表现色彩真实的广告摄影中是无法接受的,但在写意的画面中却能起到艺术渲染的作用。(年)

用光增强立体空间感

用平面(照片或绘画)形式表现立体空间时,其表现的力度除有赖于线条的透视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如何利用阴影来增强被摄体的立体空间。

用光表现材料质感

质感主要指被摄材料在照片上再现的真实感,使读者通过影像能感觉出这些材料的特征,如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是密实的还是疏松的,是金属的还是玻璃的,是涂料的还是石材的等等。表现材料的质感在建筑摄影中十分重要,能否把被摄体的材料质感表现得栩栩如生是衡量作品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质感表现的因素很多,如精确的聚焦、准确的曝光、相机的稳定等,但掌握光照角度和光线强度是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

光影变化中的精彩瞬间

能引起读者注意的照片,除选题、构图、用光等因素外,一定还会涉及精彩瞬间的把握。建筑,虽然其自身形体特征在相对时间内固定不变,但营造光影效果的自然光却随着地域、季节、气候、时分的不同而变幻莫测,天空、云层,水面等自然环境更是瞬息万变,有时它们在阳光下充满生机,让你“眼前一亮”,有时却会变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因此,一张能被读者认可的照片就不能仅仅是曝光准确、对焦清晰,还必须注意观察、发现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微妙变化,要把人们难以看到的精彩瞬间凝固在照片上。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机遇、耐心,更需要观察、寻找、捕捉,精彩的光影一般都不会持续太久。从这个角度看,建筑摄影和其它门类摄影中的“抓拍”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抓拍的对象和对瞬间的理解上各有所不同。

4夜景——光的魅力

夜景的神秘色彩

白昼,日光是户外摄影的主光源,影像的光影效果主要取决于阳光的照射方向、强度和色彩。随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照明灯光开启,摄影的主光源由单一的日光渐渐转向多元的混合光源,光线的方向、强度、色彩也有相对的一致性(日光)转向多变的不可预测性(人工与自然的混合光源),建筑和建筑环境的视觉特征开始发生戏剧性变化,影像也产生了与白昼完全不同,带有夜间神秘色彩的视觉效果。因此,无论是重在真实地表现建筑,还是意在利用环境中抽象的色块或光带来营造画面的气氛,夜间拍摄更具挑战性,影像的光影效果具有更强的诱惑力。

夜景的流光溢彩

拍摄夜景一般曝光时间较长,照片的影像完全是景物中光线聚合的结果,静止景物能被记录成清晰的影像,而动态景物就有可能被记录成模糊不清或完全从影像中消失,如行驶中的车辆有可能在影像中消失,而明亮的车灯光源却会被记录成形态各异的光带,它的明暗、粗细、色彩,包括它的形状都可以在拍摄时加以控制。我们应该观察、分析光源运动的规律,捕捉那些能营造画面气氛,形态优美、色彩丰富、富有动感的光源,把它们聚合在画面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