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就不能叫摄影师,最多是个器材拥有

再谈风光摄影安光系文章我们聊了风光摄影的种种解读。总觉得话没说完,有必要进一步聊聊。我们还拿摄影师杨发维拍摄的新疆阿勒泰牧民转场的风光照片为例,因为,它具有了许多我们想要去聊的很多话题。杨发维摄再看这组照片时,我还是觉得它很美。一为什么会觉得它美?我突然问无意识地在自己:人们对美的认识,是如何构建的?我们觉得它美,根据是什么?当然,正如前一篇文章中所说,我认为这组照片,几乎具备了风光摄影的一切美的元素:光线层次丰富、色彩并不鲜艳但足以吸引眼球、构图完美、人或动物作为图片里的主体,也处在恰到好处的位置。杨发维摄即使是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我仍然在细细去想一些细节:这些要素,都来自于我后天书本上的知识、常年累月对摄影的认识和积累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这张照片的美学标准的构建,有几个重要的渠道:一、个人多年来从书本上学来的美学知识和经验,包括光、影、色彩、构图等要素。二、大量的摄影比赛获奖照片,形成了一定的美学参照模板。凡是获奖的,人们多数都认为它们是美的。时间一长,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最终看到这类照片,都觉得它很好。获奖的一定是好的,这是多数人的基本判断。我们的美学标准,是被后天某个环境训练出来的。三、大量这样的照片呈现在报纸、杂志、广告牌等媒介中,被用来引导教育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我个人对美的认识,是基于老师、编辑、评委、商业利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对照片的美学判断。“这就是美的,这就是好照片”,下这个结论时,我的根据多是来自于自己的个体经验。而这个经验,又受上述几种因素的影响。接下来我还要问自己:这张照片的美是怎样被人们用来消费的?我们前面曾说过,正因为美,它可以满足人人征服自然的幻想。正因为美,它可以让人们揭示表面上的解读:充足光线、无数的牛羊、骑马奔跑的牧民、尘土飞扬的土地,表面上可以解读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在优美的环境里,过着幸福生活。这里面还有一条暗线,即,这样的照片可以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全国大好河山,都是这样一片美好。再朝后面推测,则是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需要珍惜这样的时光。所以,每次媒体上发这样的照片时,人们就愿意转发和传播。它能带给当地居住的人们心里上的满足感和安定感。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美,最终会被用来作为上面的消费。人们喜欢它,愿意给它更多的转发和传播,绝不仅仅是因为表面上漂亮,多数情况下,还有许多暗示和潜在的意思。它没有说话,都悄悄潜伏在这张让我们感到很美很漂亮的画面里。媒体需要它,社会需要它,百姓也需要它。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认同,被传播,被消费。身着军人服装站在法国国旗前面,一位黑人军人敬礼照片出现在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封面上。罗兰巴特在观看时给了不一样的解读。他认为,这张照片传递了好几个暗示的信息:1)士兵忠诚;2)法兰西是一个帝国3)所有的百姓都是它的巨民,不分肤色和种族;4)这些人都忠实地在它的国旗下效力。有时候,照片就放在那里,引导着我们去做各种各样的推测。即使是这一张美的让我们吃惊的风光照片,细细读下来,也同样会引发我们许多联想。二这张照片美,还可以让我们引发另外的讨论。第一,就拍摄者和被摄者的权力关系来讲,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显然是处于支配地位。而牧民尽管在画面里呈现的非常漂亮,仍然是属于被支配人群。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美,是处于支配地位或有优越感的摄影师发现并拍摄而成的。这也意味着,不管那些牧羊人是否觉得画面漂亮、也不管他们生活是否真的幸福,从摄影师的角度而言,他都是漂亮照片里的一个元素。摄影师觉得这群人很幸福、生活的环境很美,他以自己的镜头语言,对这群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自己的结论和解释。而在拍摄过程中,不管牧羊人生活是否艰难或不如意,不管生活是好是坏,都被处于优势地位的摄影师以图片的方式“被幸福”了。杨发维摄摄影师在这里,似乎在制造一种幻象,传递了他希望达到的效果。第二,从外来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讲,摄影师作为一个外来者,只能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和定义当地牧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牧羊人来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并不新鲜的事物被外来者当作美景拍了下来,这里面仍有许多要探究的可能:这几张很美的照片,仍不足以反映当地牧民的真实生活。如果就牧民真实生活的纪录来讲,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拍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外来的它者,和本地的主人,中间总是隔了一层文化。全世界不仅仅是摄影存在这样的问题,包括电影在内的许多文化活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里,牧民成了摄影人群的消费对象,供人们观看、拍摄和消费。当然,被动地观看和接受拍摄,与主动地表现和表演,得到的效果也同样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些牧民是供人们拍摄而表演的模特儿,则他们本身又成了商业社会里商品,向游客出售了另外的服务。三刚才在讲处于优势地位的摄影师。接下来讲一讲处于劣势地位的牧民及这样的阶层。杨发维摄在我学城市文化这门课时,曾经学过底层人们一些特点。比如,他们往往更在乎自己的穿着,更在乎家里的装修,更要面子,多数时候有梦并喜欢幻想。所以,凡是能满足于工新阶层幻想的文化活动,就一定能受到欢迎。比如,中国好声音,能让苦孩子一举成名,一举暴富,从而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可能。所以,浪漫与幻想并存中,就有了这档受欢迎的节目。如果你看这档节目,如果跟着它的思路走,你就会觉得,唱歌可以改变一切。再比如,当年灰姑娘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平民女儿嫁王子的童话。伴随着工薪阶层的增加,这个群体数增大,后来就有了平民女儿嫁王子的故事内容改动。近年来,这样的版本依然在电影院以不同的形式上演。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能满足平民甚至底层百姓的幻想,给了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想象空间。正如我们身边工薪阶层的朋友,每当吃到什么好吃的或好玩儿的,总爱发朋友圈,显示自己还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正因为平时多数时间少有这样的生活,他或她才觉得这画面可贵,觉得这样的生活幸福,才会拍下来,向他们的朋友传递信息:我现在在吃很贵很好的大餐,这是你们多数情况下吃不到的。缺什么发什么。不信你看,有钱人有多少人发自己吃饭的照片?一个阶层和另一个阶层想的不一样。两个阶层即使认识,即使是在朋友圈点赞,内心也未必是真的在赞。当下社会,人心复杂,但全世界都一样,这是人们的本性使然。有钱人看没钱人,没钱人看有钱人,心态都大不相同。拍牧民的摄影师和被摄影师拍的牧民会怎样?一个是拍照,一个是谋生。地位阶层不同,他们的心态会一样吗?在课堂上,老师还讲了更多。处于占支配地位的阶层和工薪阶层的相处过程中,还有一点儿值得注意:好的社会体系,总是能把工薪阶层或下层人中的优秀分子,有效地吸收到自己的圈子里来。能否建立一个好的通道,让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低层人经过努力后进入到另一个阶层,是衡量这个社会安全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是最稳定的。如果这个通道被堵死,则容易出问题。当年的科举考试,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摄影与文化,永远密不可分。涉及文化的东西,用在照片上,也一样有用。没有文化就不能叫摄影师,最多是个器材拥有者照片没有声音,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如果你仔细去看,一张照片到处都是传递语言的信号。人们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手投足和身着的服装,无不在向人们说着话。只要我们细细去读,就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回头再来看这些照片,还是很美。我仍然觉得画面精致地无可挑剔。我们判断它美,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据的。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又往往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影响。潜移默化,慢慢自己就成了这个样子。胡思乱想一通,突然又觉得自己很无趣。也罢!收拾东西,回家洗洗睡觉去。年10月日英国时间23时40分中国时间6时40分草于伦敦某西北小镇麦当劳,为《中国摄影报》而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