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美学简史2
第二章“黑盒子”的画意:
第一种国际性的摄影美学——“画意摄影”
概括:“画意摄影”是第一种国际性的摄影美学思潮,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经历“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后画意时期”等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摄影术近年的历史来看,这个以绘画为艺术榜样的摄影美学,对促进摄影手段和摄影语言的丰富、推动摄影被社会承认为一种艺术形式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是童年期的摄影渴望进入艺术殿堂而做出的最初努力。
第一节摄影,从“术”到“艺术”
在初期对“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摄影的其机械记录能力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思考。当时大批爱好者,摄影组织希望将摄影推入艺术殿堂,热衷得到社会承认。这种强烈的艺术取向,推动了摄影从“术”走向“艺术”,导致了“画意摄影”的出现。
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有三个观点。
一:摄影不是艺术,因为机器不能产生艺术,只有通过人手的创造才能触及灵魂。二:摄影可以是艺术的奴仆,摄影精细的记录能力可以为艺术创造服务。
三:摄影可以是艺术。
当时人们缺乏“机械审美”将摄影逼真的刻画与艺术表达对立,认为摄影只能记录,无法达到艺术的境界。
因此相信摄影的人士开始寻找摄影进入艺术殿堂的道路。
19世纪40年代,摄影组织,摄影俱乐部开始出现。
年,苏格兰出现第一个松散的摄影俱乐部——“爱丁堡卡罗法俱乐部”
年英国利兹,世界上第一个摄影组织“利兹摄影学会”成立。
在摄影组织里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主要面对技术问题,极少进行艺术层面的追求。相对而言,业余摄影师对艺术追求更强烈,希望作品能得到艺术荣誉和社会认可。
这些摄影组织一般定期为会员举办作品展,经常邀请当地艺术名流担当入选作品评委和评论员。这样一来,是否符合流行的艺术取向,成为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
正是早期的摄影组织遵循当时的艺术潮流,使摄影迅速走向了艺术探索的道路。
第二节“画意摄影”的发展
19世纪50年代,“画意摄影”发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落败。“画意摄影”主张向当时艺术的榜样——平面艺术学习,由此来获得艺术身份。
在半个多世纪,画意摄影出现不同艺术主张,以“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英国“连环会”和美国“摄影分离派”为代表的“后画意时期”实践最为典型。
第一阶段:“高艺术”摄影
19世纪50到80年代是高艺术时期,发端于英国以英国为中心。
“高”指戏曲、油画这种崇高的艺术。摄影界希望“全盘画化”,进入社会精英视野获得艺术认可。
摄影以绘画标准为艺术标准,要拍的像画一样(按绘画的原则方法,借鉴题材构图,先构思画草图,采用模特摆拍、叠印剪贴合成)。当时主要画派是“拉斐尔前派”,“高艺术”摄影作品很像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画作,并带有感伤忧郁气息。
19世纪50年代火棉胶(湿版)对蓝光很敏感,常常蓝天过曝,年勒格雷创造了“两底叠印法”(多重曝光)。年出生于瑞典的雷兰德借鉴“叠印”的思路,发展出“多底叠印”创造出他的代表作《人生两条路》。他拍摄时邀请16位模特,前后拍摄30多张,花了6周,将30个画面组合叠印在16??31英寸大小的蛋白相纸上。作品讲述一个古老传说:一老人带着两个人来到人生十字路口,一边是信教勤勉的人生,一边是懒惰堕落的生活。画面复杂充满说教。
?《人生两条路》在艺术展展出,被维多利亚女王青睐并买下,随即受到大众追捧。在曼切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摄影作品第一次成功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品比肩而立,并高价出售,展示了摄影作为艺术的可能。雷兰德也因此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年,英国摄影师鲁滨逊摄制了“高艺术”的另外一副名作《逝去》作品虚构了家人悲伤的守候在弥留少女身旁的情况,充满了“拉斐尔前派”式的感伤。为强化情绪,他还在照片的衬纸上抄录了雪莱的诗句。鲁滨逊不是“多底叠印”,而是多底照片“剪贴”开启“摄影蒙太奇”先河。
年,鲁滨逊撰写了画意摄影经典教材《摄影的画意:给摄影师的构图与明暗法的提示》。书中主张摄影的艺术标准与绘画一样,摄影要追求“绘画意趣”,摄影师要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绘画式的效果,从而获得艺术地位。这一主张影响深远,和雷兰德,鲁滨逊的摆布拍摄、合成照片的创作方式一起成为这一时期“画意摄影”的基石。
“高艺术”摄影时期的“画意摄影”完全奉绘画为艺术样板,将摄影依附于绘画,失去了摄影自身的特点。盲从绘画热门题材,摄影不得不从宗教、道德、文学名著中寻找素材,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现实生活。
二、“画意摄影”的第二个阶段:“自然主义”摄影
随着摄影工艺和处理手法的简化,特别是年明胶干版的出现、年装有纸质胶卷的柯达手持箱式照相机的问世,业余摄影师人数激增,大量生动鲜活的家庭照、快照冲击着日益“陈腐做作”的“高艺术”摄影。
同时,随着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产阶级兴起后产生了对艺术品的巨大需求。一些希望进一步提高摄影艺术地位的人士,提出了借鉴19世纪中后期绘画的发展艺术理念,重新进行摄影艺术探索的主张。于是,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了“画意摄影”的第二个发展期——“自然主义”摄影时期。
?年,爱默生发表了名著《自然主义摄影》阐述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反对当时的“高艺术”摄影,震动了摄影界。爱默生坚持摄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机械复制。摄影应该有它自己的样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反应自然,只有这样摄影才能与绘画在艺术上平等。他的科学教育背景使他重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形成了“艺术理论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基本思想。
?爱默生还受19世纪兴起的法国“自然主义”绘画运动的影响,特别从“自然主义”、“印象派”画作中吸取营养,与自然主义绘画理念不谋而合,他认为随着摄影技术和器材的发展,能最大程度地再现自然,这种科学写实就是摄影成为艺术的自身特点。
自然主义流派认为艺术是各种形态、各种程度的生活反应,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再现自然。
?受到德国科学家赫姆霍尔兹的视觉原理启发,爱默生认为模仿人类视觉的摄影术同时只能一次聚焦于一点。他提出的“视觉有限清晰论”成为柔化模糊有理的依据,导致“模糊,但是美”成为这一阶段画意摄影的摄影基础语言。长焦、柔焦镜头获得发展,各大厂商设计生产这类镜头。他提倡直接拍摄,利用相机达成艺术效果反对后期加工,称“高艺术”为虚假的谎言。
爱默生的“自然主义”摄影理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他使摄影重新回到符合摄影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上来,给后世的摄影师以巨大启迪,尤其是从“画意摄影”向“直接摄影”转变中的摄影师,他们从“自然主义”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另一方面,他打击了当时流行的"高艺术"摄影,直接导致了新一代“画意摄影”视觉语言的形成,同时影像摄影界“乡村怀旧”情绪的蔓延。当时英法工业革命,艺术界普遍怀旧与乡村田园生活,视现代工业文明为粗俗,爱默生在摄影上身体力行,这一题材几乎成为这个时代摄影师们的集体意识。这种怀旧情绪,一方面为工业革命之后的乡村和自然留下宝贵的影像,另一方面对工业革命和城市文明一定程度上的漠视,限制了摄影的表现领域。
三“画意摄影”的第三个阶段:“后画意时期”
“画意摄影”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至20世纪初形成了“后画意时期”,其中以英国摄影组织“连环会”和美国的“摄影分离派”最为著名。
年,“连环会”成立(12人发起)其中包括曾与爱默生论战,后转投“高艺术”代表人物的鲁宾逊。
第二年,“连环会”举办摄展,后成为国际大展,有力推动“画意摄影”的发展。大展作品依靠摄影杂志和摄影年鉴在世界各地传播,引导国际“画意摄影”的方向发展并处于核心地位。
这时美国的“画意摄影”还处于“高艺术”阶段。美国摄影教父斯蒂格利茨在欧洲学习期间收到爱默生“自然主义”摄影影响,回国后大力宣传新式“画意摄影”
????年,在美国摄影教父的带领下,一批美国摄影师成立了“摄影分离派”与当时流行的“高艺术”决裂."摄影分离派"事实上是“连环会”的分部,遵循当时英国和欧洲流行的画意倾向。
年,英国“连环会”分裂,美国逐渐成为“画意摄影”的中心,并以不同形式延续到二战前后。
这一时期的画意摄影师普遍认为,照片应该更重美感,唤起人们情感思想共鸣,而不是关系事实的记录。虽然当时镜头和火棉胶(湿版)和明胶干版等材料可以拍的很清楚,但是他们认为只有模糊才能为照片留下审美空间。
独特的印象工艺是当时艺术摄影的重要标志,摄影师运用后期进行“个性化表达”,同时利于作品长期保存,高级工艺能满足收藏家的需求。
在拍摄题材上,大多数是风景、安详的人体、肖像和静物,充满诗意和个人生活,利用传统绘画喜好的主题接近艺术。
一、在美国“画意摄影”运动中,以“摄影分离派”怀特为首的一批摄影师,借鉴了“高艺术”时期摆拍的方式。
二、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摄影师,不再只是“怀旧感伤”地拍摄乡村田园,开启将镜头对准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景观。
三、还有一部分继承了爱默生的主张,不后期,出现了“直接摄影”的早期实践。
在一战前后,“画意摄影”逐渐退出了摄影界的主流舞台,但是依托世界各地大量的摄影俱乐部,以各种形式的“沙龙摄影”、“艺术摄影”等名义存在。
第三节“画意摄影”的历史贡献
“画意摄影”不可避免的显示出局限,但是作为探索,它第一次明确地展现了“黑盒子”能产生艺术,摄影师可以利用它进行艺术表达。
“画意摄影”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促进摄影语言、工具的进步。二、公众开始接受摄影是一种艺术,也为20世纪后摄影艺术体制与市场的形成打下基础。
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间,艺术界对“机械”的偏见开始改变。艺术家认识到摄影强大的记录性不是审美的障碍和缺陷,是一种新型审美。
此后,直接摄影、新客观主义、快照美学……陆续走向艺术舞台。摄影终于放弃了追随绘画的方式,走上了属于摄影的审美大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