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歌难到听歌容易的经历

北京最好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纪实散文:从听歌难到听歌容易   作者苏建广      我从小就是个歌迷,却难闻歌声。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得听不起歌,因为买不起收音机。我出生于年10月1日,当时的河南省商水县魏集公社苏童大队很穷,家乡很穷,豫东很穷,全国农村很穷,连个收音机也买不起,那时候,正处于“十年动乱”的苦难岁月。那时,农村人连饭就吃不饱,奢望听歌的除了是小孩家,大人真没那闲心转着去听歌呢?   还没有上学时的我,常常到学校趴在教室窗棂子上,听下乡知识青年王开云、唐霞等老师教歌,听领唱、随唱“东风吹,战鼓擂……”、“解放区呀吧吼嗨,大生产呀吧吼嗨,军民大生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等。入学后,每星期一次的音乐课是我的奢求。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出现收音机。在郭屯联中上初中三年级时,校长莫有亮老师有个收音机,我悄悄跟在他身后听过几次歌;到商水县平店完中上高中时,有一位老师有时弹手风琴,我常常侧耳聆听,比听课时认真得多,杨慧敏老师用英语教我们《国歌》,成为我记忆深处很难忘的一课!上高二时,我转到固墙高中就学,我就厚着脸借朱希善老师的收音机听歌。有一年暑假,在江西省当工人的大舅回来了,随身带个收音机。我借走亲戚之机,“偷”了回来。外婆撵到俺家追问,我“招供”了,父母都吵我这个孩子不懂事,已经上高中了,还恁淘气!外婆说:“您舅在火车上没趣儿,离不了收音机,你在俺家听过了不妥了吗,为啥还要拿走?”我第一次因为不懂事受责怪,全是听歌惹的祸,但我仍是“历经苦难,痴心不该”。我上高三时,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俺家的经济收入比以前好多了,我以买点学习资料为理由骗取父亲10元钱,买了个收音机,在课余时间换换脑筋,享受享受。我的收音机频道少,音乐节目时间少,因而倍加珍惜放歌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年“祖国在前进”应征歌曲评选中推出了一批好歌、新歌,使我非常着迷,《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获奖歌曲,我在当年就跟着收音机学会了,在固墙高中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凭这几个歌也把师生唱醉了!   我抱怨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时间少得可怜。在中学时代,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我总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上周口街上听歌。那时,周口五一路最热闹,商铺鳞次栉比,不断从门店里传出动听悦耳的流行歌曲,一首连一首,一曲接一曲,从朱明瑛唱的《小城故事》,到于淑真唱的《那年俺哥到天津来》;从李谷一唱的《妹妹找哥泪先流》到苏小明唱的《军港之夜》;从李双江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双脚踏上幸福路》,到蒋大为唱的《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还有一些反映“生男生女都一样”、“关爱女孩”等内容的新歌!把我这个少年的心带到了歌中的意境!我坐在路边迷不知返,直到天黑,店铺关机关门,我才站起来骑着自行车急急驶上70里的归途,次日一大早,又跨上自行车仍去周口五一路听歌,3个小时便能驶完70里路程。城里人的收音机为什么能收放那么多歌?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有了录音机这个好玩意儿!我羡慕死了!那时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收音机在农村得到普及,录音机也开始出现了。年春节那天,我见同村学友谭大红掂个录音机走街串巷地播放给乡亲们听,我连忙去问哪来的,他说是他爸爸的,他爸爸是乡计生办主任,常用录音机带动带动录音磁带和大喇叭连接宣传计生政策,过年时掂回家“炫耀”一番。我把谭大红拉回家,把家里过年待客的好菜端上桌,取出酒,酒足饭饱后,我提出借录音机听听的需求,他答应了,反复安排千万别弄坏了,否则他爸会打他。高中毕业后,我第一次郑重其事的向父母提出“申请”:“咱责任田的活儿,我也没少干,家庭收入增加了,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但我在吃穿上,从来也没有向您要这要那过,我只需要您为我买一件东西——录音机!”父母见我第一次执拗,勉强同意了。有录音机后,我听歌确实过把瘾,我不挂念当歌唱演员,就是听了心里得劲,活得快活,父母常吵我不知道操心,不知道干活,就知道玩。   就凭这一股子“玩”劲,我学会了几千首歌,虽然没什么演唱技巧,仅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也出过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周口教育学院上学时,我不仅在学校获得过“校园歌星”的外号,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和几家大工厂每逢举办元旦文艺晚会总要邀请我唱歌,《周口声屏报》在“艺苑人物”栏目里还报道过我的事迹呢!我虽然学的是中文专业,但毕业后,因为农村中小学校缺音乐教师,我便成了“抢手货”。发了第一个月工资后,我立即更新了录音机,后来,又买了电视机、VCD和DVD播放机,既听歌又看歌,真是心满意足了!近几年拿着手机听歌,更方便、更有乐趣了!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铿锵脚步,俺家的责任田搞起特色种植,收入成倍增加,同时,随着我的工资的不断提升,我就买个电脑和智能手机,既“看歌”又听歌,好潇洒、好快乐!      本文作者苏建广简介:苏建广,男,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水县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县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周口地区五大自强模范、周口市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周口市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先进工作者、商水县“十大”创业标兵等荣誉称号,被多家报纸和杂志聘为特约编辑、特约记者、通讯员或专栏作家;在地级市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在征文中获奖达百次;业绩被收入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坛名人传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生命之灯》,还被收入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辞典》等书。苏建广根据父老乡亲口述而收集整理的《苏童佛祖庙的神奇来历》、《古代苏童村奇观:鲤鱼上东楼,火烧万家楼》等作品在“中国神话节”获奖,并收入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周口神话故事》一书;以苏童村人物和景物为素材的散文《侠肝义胆话“老敢”》、《春风又绿汾河湾》、《父亲背了我几十年》等作品被文史资料和书刊登载。散文代表作《父亲背了我几十年》。

苏亿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